English

巴黎的乞丐

1999-01-20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●李华川 我有话说

1998年7月,国际18世纪研究会邀请东西方十几个国家的青年博士去法国参加研讨会,日程安排得很紧凑,往返时间加起来只有半个月。时间虽短,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。波尔多的古朴宁静,巴黎的雄奇多姿,都很值得回味。可是不知为什么,我最想写的是巴黎的乞丐。

一个温暖的午后,我跟师姐从中世纪博物馆出来,又去索邦大学附近的书店闲逛,回去的路上,我们略感疲惫,坐在圣雅克街喷泉边的长椅上休息。四周颇为幽静,少有车辆通过。正对着我们的一座旧式双层建筑上插着三色旗,据说是一座有名的军医院,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先生就是在这里病逝的。我们正在闲谈,一位穿着咖啡色西装的老者,从不远处迈着欢快的步伐向我们走来,走到近前,他脱下帽子向我们致意:“先生,您能不能借我几个钱,我要去吃一顿午饭。”我很诧异,不知该怎么回答,师姐连忙说:“不能,我们也没有钱。”老者似乎略感惊讶,问“为什么”。“我们是学生,”师姐答道。听到我们的回答,老者连声道歉,离开我们走远了。直到此时,我才知道这位衣冠楚楚的老者原来是一个乞丐。师姐向我解释说,法国不少人怀念密特朗时代,那时候民众的生活虽说不如现在富裕,但街道上难得见到乞讨者。这几年,随着失业率的上升,街上的乞丐也明显增多了。接着师姐向我讲起她所结识的一个乞丐。

她每次从学校回家,都会在地铁出口碰到一个中年人在乞讨。见得次数多了,而且此人总在一个“岗位”,慢慢熟起来,就经常打个招呼,问声好,但也仅此而已。不久前的一天,师姐跟一位朋友在地铁口又碰上了这个坚守岗位的乞丐,他很快活地告诉师姐,自己刚刚找到一份工作,明天就去塞纳河对岸的建筑工地当搬运工,特意向师姐说声再见。师姐也很高兴,刚好朋友有酒一瓶,三人于是一起喝干了这瓶酒,兴高采烈地挥手道别。

我在巴黎短短的几天,几乎每次外出都碰到乞讨者,因为碰到的次数多了,我也只是偶尔尽一点绵薄之力,但有一次却让我心里颇不自安。一天,我跟几位同事一起去会场,走到一处街心广场,一个高大的年轻人站在那里胡乱地拉着小提琴,他的琴技实在糟糕,奏不出什么旋律,引人注目的是他戴着一个逼真的狼头面具,颇为恐怖。当我已经走出很长一段距离,我猛然意识到,在他身前乐谱的封面上写者“初级小提琴教程”,“人民音乐出版社”,全是简体汉字,他肯定来自大陆。琴声又咿咿呀呀地响起来,然而我竟没有停下脚步,径直向前走去。

两天以后,师姐送我去机场。在蒙巴纳斯地铁站,两个背着手风琴的青年乞讨者上了车,他俩奏出一段熟悉的旋律,近百年来许多关于巴黎的电影把它作为巴黎的象征。音乐明朗中带着忧伤,就像这座城市,就像我们这个时代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